三门峡陕州区:中草药种植铺就乡村振兴路
村民采摘连翘。张玉静摄
8月11日,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燕山村漫山连翘果实缀满枝头,村民们指尖翻飞间,褐绿色的果实落满竹篮。“这连翘是咱的‘金豆豆’,种下去能收二三十年。我这3000亩基地,今年有80亩进入收获期,4万斤连翘能卖32万元。”连翘基地负责人孙艳涛的笑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曾经的荒山坡地,如今既是“绿色银行”,也是“生态屏障”。连翘根系牢牢锁住水土,枝头果实鼓起村民腰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此化作沉甸甸的收获。
在店子乡栗子坪村中草药种植基地,90亩芍药绿意盎然,林下种植的1000亩黄精长势喜人,“自从种了这些药材,好管理还保水土,盛产期亩产效益能到8000块!”基地负责人韩科峰给农户算账时,陕州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正指导农户做着田间管理,“从除草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周都来手把手教,咱跟着学准没错。”
这样的“农技速达”服务,在陕州区已成常态。为破解过去中药材种植“单打独斗规模小、靠天吃饭效益低”的困局,该区农业农村局组建专家技术服务队,常年扎根田间地头,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提供全周期指导,科技赋能实现了从“望天收”到“精细管”。
九蒸九制中的黄精晾晒。张玉静摄
走进店子乡宁寿堂中药材加工车间,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该公司采用“九蒸九制”古法工艺制作黄精。“以前鲜品卖20块每斤,现在古法加工后能卖到1200元每斤,身价翻了几十倍!”公司负责人韩科峰拿起加工前后的产品对比,黄精色泽从浅黄转为棕黑,药效与价值同步提升,中药材由简单的烘干、切片向提取、萃取再加工转变,这正是陕州区推动“精深加工”的生动实践。
从张汴乡曲村药食同源商品展览馆到甘棠街道西罐村中药材种植基地,从宫前乡中草药加工配套设施到店子乡国瑞农业公司龙溪药香谷综合开发项目,标准化车间、中药材体验馆、药膳餐厅已具雏形。游客能亲手采药材、做药膳,一条“种植+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正在形成,实现“种、加、游”三产融合。今年该区中草药产业链已带动4600户农户增收,产值突破1亿元,链条延伸实现从“卖原料”到“产业链”。
“我的7亩酸枣树,今年净收入2万元,是传统作物的5至8倍。以前种玉米要浇水、打药、追肥,一年下来光人工就得投入不少,现在种酸枣春天施点肥,夏天除除草,秋天等着摘果,平时基本不用管,我还能抽空在附近打零工,额外再挣一份钱。”硖石乡三教地村种植户说。
在张茅乡麻塘湾村酸枣树育苗基地里,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推广的酸枣品种是经过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具有三大优势:耐旱性强、结果周期短、管理成本低,非常适合坡地、荒地种植。“这品种简直是为我们陕州区东部丘陵山区‘量身定做’的,把以前的‘废地’变成了‘宝地’,而且酸枣树一次种植可连续收益15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长效摇钱树’。”
如今,陕州区以店子乡为核心,张汴、张茅、硖石、王家后、宫前、西李村等6个乡中草药示范基地连点成线,白芨、苍术、麦冬、旋覆花、华东掌叶覆盆子、辽宁大玉竹、酸枣等7个新品种落地生根,道地药材种植版图不断扩大。目前,陕州区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3.5万亩,从荒山坡上的零星种植,到全产业链的集群发展,陕州区中草药产业正一步步破局升级,“小药材”正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一幅“科技+规模”的种植图景正缓缓展开。(来源: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宣传部 作者:张玉静)
精彩推荐
-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消费查”平台上线,驻马店人可查全国退货商
- 驿城区:小玩具“闯出”大世界
- 万金店镇多举措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
- 7月末河南省银行业制造业贷款余额8915亿余元
- 国家统计局:7月份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
- 河南省黄河干流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实现全覆盖
- 现金补贴、托育券……多地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
- 退休干部马照芝夫妇两架山上写“两山”
- 泥土地上的“点灯人”
- “双色球·送你一朵小红花”公益活动温暖开启
- 难忘父亲的眼神
- “中原舞蹁跹”2025年河南省广场舞大赛驻马店
- 民革河南省委会调研组来我市调研
- 市妇联 凝聚巾帼力量助力黄河戏剧节
- 汝南县 交通建设加速跑 铺就民生幸福路
- 全省电子竞技冠军联赛驻马店赛区决赛收官
- 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
- 高仿、AI造谣、抹黑!自媒体涉军违规案例被曝
- 驿城区:“服务+科技”助企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