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报》为抗战而生
《拂晓报》为抗战而生
本报记者 张 锟
1938年秋,中原抗战烽烟四起。确山竹沟一间低矮的农舍里,油灯彻夜未熄——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战士们正用粗糙的胶棍滚印出一张张油渍斑斑的报纸。这份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报纸,从此成为刺破黑暗的“精神火把”。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1938年9月29日,由彭雪枫亲题报名并撰写发刊词,《拂晓报》正式创刊发行,后随军转战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当时,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政治报告,科学分析抗战即将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新形势。这份跨越千里的时空呼应,让《拂晓报》从创刊伊始就肩负起传达党的声音、凝聚抗战力量的特殊使命。
1938年10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窦楼战斗中击毙日军少尉,《拂晓报》刊发首篇战地通讯《神枪手吴守训》,极大鼓舞了士气。
1939年12月,《拂晓报》第100期纪念专刊上,毛泽东题词“坚持游击战争”,刘少奇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
皖南事变后,《拂晓报》连续发表《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等社论,揭露事件真相。1942年冬,日军“拉网式扫荡”期间,报社记者冒着炮火采写《朱家岗保卫战纪实》等报道,详述新四军第四师痛击日寇的壮举。许多青年读报后主动参军,仅1943年淮北军区就扩军1.2万人。
随着部队发展壮大,《拂晓报》逐步成长为“华中油印报之冠”。它不仅在边区、根据地发行,还辗转运送到重庆、西安、贵州等地,寄发至亚洲、欧洲、美洲。
彭雪枫将军视《拂晓报》为“心血的结晶”,6年间撰写120多篇文章。1944年,彭雪枫将军牺牲后,曾更名为《雪枫报》。新中国成立后,《拂晓报》几经调整,现为安徽宿州市委机关报。
精彩推荐
- 驻马店上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国家网信办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年
- 全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全部编制完成
- 农行上蔡县支行蔡沟分理处兑换“火烧币” 真
- 今年迎峰度夏 电力负荷为何连创新高?
- 河南银行业投向制造业领域贷款余额突破9000亿
- 河南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金融支持
- 2025黄河戏剧节将于8月12日在驻马店市启幕
- 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26.85%
- 大学生志愿者宣传防溺水知识
- 寻访抗战烽火中的驻马店力量
- 《拂晓报》为抗战而生
- 夏夜“亮剑”保畅通
- 丝竹声入耳 悠悠醉夏夜
- 新蔡县:打好抗旱主动仗为农田“解渴”
- 2025黄河戏剧节将于8月12日在我市启幕
- 上半年全省创新产业增势向好
- 王玲到驿城区泌阳县调研
- 上半年 以工代赈吸纳208万名低收入群众就业
- “十四五”期间 全国减税降费预计超10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