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说点政事儿丨立法“小切口” 监督“大文章”

2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小平 金京艺 蔡迅翔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贺志泉

法者,治之端也。7月31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郑州闭幕,表决通过的11项法规中,有8项是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不论是《南阳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定》,还是《焦作市四大怀药保护和发展条例》,审查批准的地方性法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切口、有特色、真管用”,直指群众关切、聚焦民生痛点,以务实举措解困惠民。

从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至今,我省各设区的市已走过十年立法之路。十年间,数百件地方性法规从纸上条文变为治理实践,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密码,就藏在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立法实践中。

众所周知,设区的市立法最忌“上下一般粗”,而这些年来,我省设区的市地方性立法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地一策”,这就好比老中医开药方,“一人一方”,也恰似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既切除病灶又不伤健康肌理。

拿此次审查批准的地方性法规来说,鹤壁针对的是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部门职责不清、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信阳聚焦的是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洛阳对准的则是当地民宿从400余家增至2700余家的现状……这些立法不仅紧贴当地实际,更将“载满民意”贯穿立法全过程各方面,让法治伟力从“最后防线”变为“前端护栏”。

从供热条例保障的冬日暖流,到养老条例托起的夕阳红,河南的十年设区市地方立法路,改变的不仅是治理方式,更是老百姓的生活质感,而这些“小切口”“小快灵”的法规,也在重构着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网”。

未来,中国法治定会有最生动的模样——它不再是法典上庄重的铅字,更是百姓手中实实在在的维权利器、办事保障。而这种越来越多的,带有烟火气的法治,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表达。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