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观豫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
嵩山巍巍,黄河汤汤。近日,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
沉睡千年的大河村遗址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及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的全过程,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性遗址。
作为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汇集了来自庙底沟、双槐树、青台、西山、老奶奶庙、贾湖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每一件器物都是地域文明的鲜活切片,共同拼贴出仰韶时代的宏大版图。
黄土藏春秋
今年是大河村遗址发现61周年。1964年秋,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附近村民挖红薯窖时,发现了黄土下面掩埋的铜镜。随后,郑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大量陶片、石器等遗物,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史前遗址。
“大河村遗址面积约5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介绍,距今6800年到3500年,大河村遗址中的各种文化延续发展,持续时间之长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
数千年前,大河先民们傍河而生、拥岗而居,凭借卓越的生存智慧,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内,大河村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堪称5000多年前最豪华的“三室一厅”。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穿越历史烟云,这座房基仍保留着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壁。房屋内有烧火台、挡火墙,甚至还有门槛。房子以木为骨架,建造者用草拌泥包裹木骨筑墙,两侧用细泥抹光,大火烧后,铺上茅草,冬暖夏凉,防潮防湿。
“仰韶文化早期,大河村先民已告别野栖穴居的蛮荒时代,迁至平原过着定居生活。从早期的小型村落,逐步形成一个包含环壕、城墙、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的大型聚落,外部防御坚固、内部分区明确,已具备早期城址特征。”胡继忠介绍,大河村先民居住的房屋,也从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木骨整塑”的房屋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探讨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先民婚姻、家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彩陶见文明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戴建增介绍,大河村遗址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当属彩陶,其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峰。
白衣彩陶盆,是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修复后的彩陶盆,高15.7厘米,口径45.7厘米,通体施白釉。它的口沿处有8组直线纹组成的对称图案,腹部有4组由方格纹和圆点纹组成的彩陶图案,相互对称。由此可见,当时的大河村先民在绘制陶器的时候,已经有了对称和均分的概念。
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大河村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追星”了。大河村星空深邃,日月星辰在先民手中幻化成星象图案,描绘在一件件绚丽的彩陶上,表明当时观象授时概念已经萌芽。
胡继忠介绍,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不仅为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注入强劲动能,更以考古遗址的独特魅力,为公众打开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时空窗口——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在触摸历史年轮的过程中,深情回望脚下这片孕育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厚土,感受千年文脉的永续传承。(记者 张毅力 通讯员 刘沛珂)
精彩推荐
- 市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 压实责任全力做好防汛备汛工作 因地制宜大力
- 共建共治 和美乡村入画来
- 文明实践热潮涌 新风拂面润万家
- 金蝉养殖富村民
- 共同富裕加工园成为村民增收“金钥匙”
- 多家超市设置爱心纳凉区
- 两部门联合倡议关爱户外劳动者
- 烩面情结
- 头伏饺子二伏面,为啥这么吃?还有哪些好吃的
- 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新规有何作用
- 警惕“电子间谍”!境外生产芯片可能故意留“
-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有涝有旱如何精准应对
- 16条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 针对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 国家四级救灾应急
- 下半年河南该咋干?这场新闻发布会释放明确信
-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河南工业利润实现两位数
- 汝南县: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 市政协五届二十四次主席会议召开
- 李屯镇:“产业兴农”的生动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