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那年那歌

那年那歌

□ 建 党

1988年的初秋时节,我刚从中师毕业,揣着对未来朦胧的期待,被分配到豫东南一所被田野包围的乡村小学。报到的那天下着雨,漫长暑假积攒的热情,在蹚着泥水见到校舍的那一刻微微凝固——三排砖瓦房静卧在泥土之中,封窗户的塑料薄膜有几处破损,随风呼呼作响。

我和另一位老师合住一间20平方米的房屋,既是住室,也是办公室,两张板床、两套旧桌椅便是全部家当。夜渐长,也很静,只有白炽灯昏黄的光晕和远处田野里的风声陪伴。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我们吃得很简单,梦想却很大:什么时候能有座教学楼?什么时候读书声不再被寒风打断?

那时,学校还附设一个初一班,50多名学生,一半走读,一半住校。我教他们代数、地理,还有音乐。

直到某个雨夜。

恰逢停电,我刚改完作业,打开收音机,里面突然传来一个高亢又极具穿透力的男声:“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句一句,像箭一样射进心里。我怔在原地,眼眶不知怎么就湿了。

也正在那时,同事马老师推门递来一封信。这封信是中专同学寄来的,上学时我和他都是音乐爱好者,20天前我曾给在邻县工作的他寄过信,说了我当时的状况。他的回信只有短短几句问候,还有一张手抄的歌谱——《我的未来不是梦》。我抬头,收音机里的歌声正落下最后一个音符。

没有犹豫,我拿起口琴,就着谱吹了起来。琴声吸引了下自习的学生,他们围过来,眼睛亮亮的,问:“老师,这是什么歌?”

那年秋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会了这首歌。乡音浓重的歌声从新的塑料薄膜封住的窗户飘出去,飘过田野,飘向他们在外打工父母的方向,也飘向我还不敢大声言说的未来。

37年过去了。

如今,学校早已矗立起教学楼,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学生们有校车接送,手不会再冻得通红。我们过上了曾经意想不到的好日子。

前几天,我整理旧物,重见那页泛黄的、被虫蛀了的歌谱。忽然明白,同学当年寄来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漂流瓶,漂过漫长时光,送来一句坚定的“我的未来不是梦”。

有些歌,就这样在命运特定的时刻响起,照亮某段漆黑的路。它住进生命里,柔软而坚韧。

就像我如今依然相信,所有宏大的梦想,都源自一个个微小的信念;而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也正由亿万个这样的信念托起。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
那年那歌
驻马店网

那年那歌

那年那歌

□ 建 党

1988年的初秋时节,我刚从中师毕业,揣着对未来朦胧的期待,被分配到豫东南一所被田野包围的乡村小学。报到的那天下着雨,漫长暑假积攒的热情,在蹚着泥水见到校舍的那一刻微微凝固——三排砖瓦房静卧在泥土之中,封窗户的塑料薄膜有几处破损,随风呼呼作响。

我和另一位老师合住一间20平方米的房屋,既是住室,也是办公室,两张板床、两套旧桌椅便是全部家当。夜渐长,也很静,只有白炽灯昏黄的光晕和远处田野里的风声陪伴。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我们吃得很简单,梦想却很大:什么时候能有座教学楼?什么时候读书声不再被寒风打断?

那时,学校还附设一个初一班,50多名学生,一半走读,一半住校。我教他们代数、地理,还有音乐。

直到某个雨夜。

恰逢停电,我刚改完作业,打开收音机,里面突然传来一个高亢又极具穿透力的男声:“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句一句,像箭一样射进心里。我怔在原地,眼眶不知怎么就湿了。

也正在那时,同事马老师推门递来一封信。这封信是中专同学寄来的,上学时我和他都是音乐爱好者,20天前我曾给在邻县工作的他寄过信,说了我当时的状况。他的回信只有短短几句问候,还有一张手抄的歌谱——《我的未来不是梦》。我抬头,收音机里的歌声正落下最后一个音符。

没有犹豫,我拿起口琴,就着谱吹了起来。琴声吸引了下自习的学生,他们围过来,眼睛亮亮的,问:“老师,这是什么歌?”

那年秋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会了这首歌。乡音浓重的歌声从新的塑料薄膜封住的窗户飘出去,飘过田野,飘向他们在外打工父母的方向,也飘向我还不敢大声言说的未来。

37年过去了。

如今,学校早已矗立起教学楼,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学生们有校车接送,手不会再冻得通红。我们过上了曾经意想不到的好日子。

前几天,我整理旧物,重见那页泛黄的、被虫蛀了的歌谱。忽然明白,同学当年寄来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漂流瓶,漂过漫长时光,送来一句坚定的“我的未来不是梦”。

有些歌,就这样在命运特定的时刻响起,照亮某段漆黑的路。它住进生命里,柔软而坚韧。

就像我如今依然相信,所有宏大的梦想,都源自一个个微小的信念;而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也正由亿万个这样的信念托起。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