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岐黄薪火照杏林——走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毛顺卿和毛氏济世堂

岐黄薪火照杏林

——走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毛顺卿和毛氏济世堂

记者 王振江 梁灵芝

毛顺卿(右)与儿子毛嘉诚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记者 张 建 见习记者 孙 畅

8月26日清晨,在新蔡县城东南一隅,一间古色古香的诊室里,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医药百年老字号毛氏济世堂第四代传人毛顺卿正在为患者把脉问诊。86岁高龄的他,神情专注,眼睛炯炯有神。

这里是承载着五代人跨越百年行医传奇的毛氏济世堂。

从宫廷秘方到现代专利、从乡间诊所到非遗殿堂,毛顺卿用66年的坚守,诠释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年传承

脱骨疽,现代医学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发生于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肢端失去营养、出现溃疡、坏死,是一种较顽固的血管疾病。罹患脱骨疽,患者肢体麻木、溃烂,痛苦不堪,要么接受保守治疗,要么手术截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我们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20多种治法,配合内服中药、穴位注射、膏剂外敷等综合手段治疗脱骨疽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毛顺卿的小儿子、毛氏济世堂第五代传承人毛嘉诚介绍。

1939年出生的毛顺卿,5岁便随祖父研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古籍。他刻苦学习,在煤油灯下背诵《汤头歌诀》的岁月里,早早掌握了家传秘方的配伍精髓,也记住了造福乡邻的祖训。1959年,毛顺卿应征入伍,在福建空军某部服役。因一次偶然的机缘,毛顺卿获得保送厦门医学院深造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毛顺卿又赴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进修,系统地学习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成为部队专职医生。复员回乡后,毛顺卿重建毛氏济世堂。

行医多年,毛顺卿将祖传的“脱骨疽丸”改良为针对不同病程的丸、散、胶囊等剂型,除内服中药外,还有针灸、熏洗和外用药粉等治疗。针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局部缺血、溃烂难题,毛顺卿创造性地将祖传膏剂与现代穴位注射技术结合,发明了穴位靶向注射疗法,通过精准定位足三里、血海等穴位,将中药制剂精准送达病灶,疗效提升3倍以上(这项创新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被纳入《中医外治特色技术图谱》)。至20世纪90年代,经毛顺卿改良后的脱骨疽疗法已经30多年临床验证,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保肢率提高到92%,远高于现代医学的75%平均水平。

同时,毛顺卿还系统归纳总结行医经验并写成专著,供业界学者、医者交流学习。他白天坐诊治病,夜晚笔耕不辍,出版有《中医脱骨疽症医丛》等专著。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毛顺卿的著作《黄帝内经白话解》。这部927页的学术力作以通俗语言解读经典,将《素问》81篇原文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被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列入教学参考书目。此时,毛顺卿已经85岁。

从治疗糖尿病足的生肌玉红膏到改善微循环的通脉逐瘀汤,这些凝聚着毛顺卿毕生心血的成果,让古老的中医药在现代医学语境下焕发新生。毛氏脱骨疽疗法被纳入《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相关文献资料已由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12个秘方中,有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其自研膏药中,有5个获国家“健”字号批文、2个获“械”字号批文。2011年,毛氏济世堂获评“全国特色中医”。2014年,毛氏济世堂脱骨疽疗法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6月,毛氏济世堂相关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桃李芬芳

“我们要好好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才能救治更多人!”毛顺卿这样告诉他的家人。

为此,毛顺卿开始广收门徒、悉心授艺,手把手教徒弟辨识药材、炮制中药、尝汤药、诊脉,教他们治病救人的道理。如今,他的子女及多位徒弟自立门户,分别在豫鄂皖三省开设诊所,形成以新蔡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毛氏济世堂诊疗网络。

毛嘉诚的创新实践,将毛氏济世堂发展推进到新阶段。2011年,这位退役军人从零开始,学习中药炮制,创办济世堂药业公司。他与亳州中药种植基地建立战略合作,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确保了36味核心药材的道地性。针对传统黑膏药易过敏、药效释放慢的弊端,他研发出蜂蜜调制的新型膏剂,将药物透皮吸收率从28%提升至50%。这项技术革新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更让毛氏膏药入选《河南省中医药创新产品名录》。

在毛嘉诚的推动下,毛氏济世堂还与省内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临床研究,探索中医药产业化发展路径。最新数据显示,采用“内服中药+穴位注射+新型膏剂”综合疗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40%,治疗费用降低60%。

从零开始的还有毛嘉诚的妻子、毛顺卿老人的助理刘杰。她嫁入毛家20多年,从认药、抓药开始学习,到护理住院患者,再到考取医师证、精准开方,成为老人的左膀右臂。

更令人欣慰的是,毛氏家族内部涌现一批中医才俊:4个子女均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孙子辈中有3名中医药大学生,其中1名博士在读、1名已就职于北京市某医院。

大医精诚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有着济世情怀的毛顺卿和他的济世堂,几十年来先后救治了2万多名患者。这些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湖北黄冈、河南周口、江苏无锡、河北保定和天津……诊室里挂着的一面面锦旗,每一面都在讲述一个辗转求生、悲喜交集的人间故事。

受益的不仅是外地患者,还有新蔡县的群众。毛顺卿、毛嘉诚父子和他们的毛氏济世堂,将自己融入了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多次开展义诊活动,为县内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他们在新蔡县棠村镇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直接带动300多名群众脱贫。

在省、市、县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毛氏济世堂产业园项目被列入新蔡县重点文化项目。毛氏济世堂从一间乡间诊室走进了县城,发展成为一个有30多名医护人员,集治疗、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医疗综合体,有了自己的产业园、中药生产基地和自治膏方生产线。国家有关部委还拨付了630万元专项资金,为毛氏济世堂建起了一座中医展馆。

“父亲多次告诉我们,中医药不仅是医术,更是文化根脉。我们有义务传承好。”毛嘉诚说,“未来,我们还将设立毛氏中医药扶贫基金,将脱骨疽疗法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受益。”

根植传统沃土,沐浴着阳光生长。在新时代,毛氏济世堂中医文化守正创新,勃发更多生机。正如毛顺卿老人在《黄帝内经白话解》序言中所写:“岐黄之道,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方能让千年国粹焕发出时代光芒。”

扫码看视频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