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金针菇的“工业革命”
解码河南华绿生物的“慧种菇”之道——
一颗金针菇的“工业革命”
本报记者 王家恒 本报见习记者 康佳一
每天约有26万瓶、100多吨金针菇从这里走向老百姓的餐桌,这惊人的产量并非来自农田,而是源于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
日前,记者走进确山县河南华绿生物科技公司,一股清凉气息裹挟菌香扑面而来。与传统农业大棚迥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由数字化系统精准调控,仿佛步入了一座“数字菇坊”。
“我们以驻马店为中心构建了一条高效供应链,‘新鲜半径’覆盖河南、湖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该企业业务经理别宇航介绍,这家集金针菇种植、生产、销售与科普于一体的企业2024年6月建成投产,一期项目年生产加工食用菌能力达4.8万吨,年产值约2亿元,为当地近400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踏入生产车间,11层高的立体栽培架映入眼帘,数以万计的金针菇栽培瓶整齐排列,充分展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每一簇金针菇的生长,都离不开一位无形的‘环境管家’。”别宇航介绍,数字化系统精准调控温度、光照、湿度与空气质量,将所有环境参数设定在生长最佳区间,为金针菇量身打造出一个洁净、稳定的“生长摇篮”。
从培养料装瓶到菌丝发育成熟,大约需要50多天时间。在这片模拟自然的环境中,一簇簇金针菇正静默生长,悄然完成它们的“工业革命”。
金针菇实现工业化生产后,究竟带来了哪些变革?
面对这一问题,别宇航一语道破关键:“在传统栽培模式下,生产规模和品质容易波动,更重要的是‘靠天吃饭’,受气候影响非常大。”而如今,通过智能化、标准化的工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全天候稳定生产。如今,华绿生物年亩产值突破100万元,是传统农业的500多倍。
不仅如此,该企业通过生物技术与工业手段的有机结合,将农作物“变废为宝”,不仅拉动了上下游产业,也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华绿生物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玉米芯、米糠、麸皮等“边角料”,加工以后作为优质培养基,孕育出洁净安全、品质稳定的金针菇。
而金针菇采摘后的废弃菌渣,又进一步加工成有机肥和饲料,重新返还农田,形成了“农业—菌业—农业”的绿色循环链条。
这一创新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华绿生物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包装、原料、电力、物流等上下游协同发展,衍生产值约3亿元,并成功拓宽了近20000户农户的增收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向丰收”。
目前,在华绿生物等龙头企业带动下,确山县形成露地、拱棚、日光温室等多种栽培模式并行的生产格局。2024年,该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3800万袋(棒),产量22.3万吨,产值高达18亿元,走出了一条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颗小小的金针菇,正悄然讲述着现代农业的变革故事。它以智慧“生产”取代了传统“种植”,用工业“链条”重构了农业“产销”。如今,一幅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在确山县徐徐铺展。
精彩推荐
- 防空警报试鸣公告
- 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
- 正阳县花生机械制造产业以“新”促兴塑造发展
- 郝佩思:从贫民之子到铁血军人
- 市福利院以赛促练提升技能水平
- 母亲的荣誉证书
- 驻马店市区302路、303路旅游专线暂停运营
- 三门闸街道生姜产业助农增收
- 河南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查验“掌上”可
- 正阳县纪委监委精准监督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 河南:本轮降雨最强时段今日或将结束
- 开发区科协科普讲座送上门 健康服务暖民心
- 8月我国快递业市场规模稳步拓展 持续涌现发展
-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多地取消出租车司机户籍限制,“松绑”的下一
- 河南2025级新生大数据新鲜出炉
-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20年提高1.1
- 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国家标准发布
- 北斗科技:淬炼“硬核”实力 绘就文明新篇
- 驻马店抗战力量闪耀胜利日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