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这抗日烽火中的历史记忆
见习记者 赵永涛 通讯员 祁文博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
今年96岁的抗战老兵于文彬,唱起歌来,依旧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抗战时的英姿,一个多世纪的时光,可以蚀刻肌肤,可以模糊视线,却无法冷却一颗炽热的心。
8月29日,西平县人武部政治委员茹强一行到于文彬老人家里看望慰问,老人手捧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激动地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紧跟党、一生献给党的故事。
“我第一年就消灭四个日本鬼子。”忆及那个心潮澎湃的日子,老人的嘴角颤动,“1943年,抱着打日本鬼子的信念,我14岁参加了新四军,被分到第五师,部队驻扎在南山根据地(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出山镇南约3公里的山区,当地人俗称南山)。”
烽烟岁月里,在师长李先念的带领下,新四军五师英勇顽强、迅猛善战,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于文彬也在战火中经受摔打磨炼。后来,他被分到豫中游击兵团独立营担任营长警卫员,在伏牛山一带打游击战。
“我们营是新组建的,连像样的枪都没有。”于文彬讲述着与日寇斗智斗勇的往事,“营长教育我们:‘没有枪,就从日本人手里夺!’经过漯河、舞阳两场血战以后,我们营的枪支才配齐,有了四挺机枪。”作为警卫员的于文彬在战斗后也配备了两把短枪,就是用这些武器去消灭侵略者。
从此,数十次大小战斗,处处留下他搏命的身影。每一次冲锋,都是他对入伍时誓言的践行:“为人民服务,牺牲是光荣的!”带着这种无畏的精神,于文彬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襄县、漯河、息县、桐柏等战役。
“1945年初,部队在开赴延安途中遭遇敌人伏击,原本三百六十多人的一个营,最终仅七十二人幸存。我的右腿被击中受重伤,是营长拼了命把我背回来的。”老人时常回想起那场惨烈的战斗,心痛的记忆瞬间充斥他的脑海,“当时所有的机枪手都倒下啦,子弹打光了拼刺刀,刺刀拼弯了用石头砸!但我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
临别之际,老人一定要送我们,随着车轮远去,老人瘦弱的身影仿佛又高大起来,恍惚间,从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中向我们走来,叮嘱我辈军人,一定要铭记历史,守护好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