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两山”理念在河南·一片绿丨新“桃花源记”

核心提示

廿载“两山”路,绿富满中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我省各地积极探索,书写“两山”理念在中原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从栾川变伏牛山水为诗意栖居,到林州弘扬红旗渠精神擦亮生态名片;从光山以茶产业打造“绿色银行”,到泌阳围绕夏南牛发展循环产业链……各地依托山水禀赋,深耕特色产业,创新“生态+”模式,让沉睡的绿意焕发蓬勃生机。

一条条“点绿成金”的实践路径清晰铺展,书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河南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一间民宿 栾川

伏牛山水 诗意栖居

改造后的栾川县庙子镇卡房村“一山木舍”民宿。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立秋时节,在栾川县庙子镇卡房村“一山木舍”民宿露台上,来自济南的游客李欣怡远眺山峦如黛:“推窗即景,心随云动,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她身后的老屋,经返乡青年王耀斌夫妇妙手改造,不仅可以沉醉伏牛山水,还可以体验非遗项目。

民宿兴旺,根在生态底色,魂系点绿成金。

画屏初展,泉声先闻。在重渡沟,飞瀑竹海与踏水台阶相映成趣,将山水颜值转化为深度体验的流量密码。

“以前守着好山水发愁致富门路,现在改造老屋开民宿,一房难求。”重渡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乔新涛感慨,“淡季不淡,旺季延长,今年预订火爆期从5月持续到8月。”

栾川县庙子镇卡房村“一山木舍”民宿改造前。 受访者供图

这方诗意栖居,正是栾川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潭头镇慢居十三月开设林间自然课堂,烟雨云舍的“槲叶照驿”让非遗剪纸走进客房……从重渡沟到拨云岭,从招募“绿水青山合伙人”到培训“民宿金管家”,伏牛山这间“会呼吸的民宿”,正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栾川民宿从农家乐起步,历经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年综合收入已达4.5亿元。”栾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党义钊介绍。20世纪90年代,伴随景区开发,农家乐满足短途游客需求。2013年至2016年,自驾游兴起和全景栾川建设推动农家宾馆升级,精品民宿涌现。2016年后,旅游热点由“风景”转向“场景”,游客从“看景”到“入景”,追求沉浸式体验,重渡沟、庄子村等集聚区结合休闲农业、沟域经济,推动民宿提质。2022年以来,栾川以“百村千宿”计划为抓手,创新集群模式,布局老君山、重渡沟等四大片区,吸引携程等十大品牌入驻,打造“伏牛山居”集群名片,实现从“半年闲”到“全年旺”的跃升。隐心谷、官地溪谷等高端集群崛起,裸心、开元等品牌相继落户,吃住游娱购一体、主题活动纷呈的复合型民宿满足游客日益多元的需求。

二十载“两山”路,栾川以民宿为笔,在青山绿水间书写转化文章。如今,306家精品民宿通过“民宿+”融合非遗、研学、美食等多元业态,直接带动1100多人就业,铺就一条生态富民新路径,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一条天河 林州

水润沃野 太行引朋

昔日庙荒村一片灰蒙蒙。 安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赵阿娜

8月11日一早,红旗渠畔柏树林间,晨光洒落,郑州摄影师刘磊的镜头里,三只白鹭掠水,圈圈涟漪与游客身影共同入画。“我每年都来。这里水映山,山衬渠,生态好了,镜头里的故事也多了三分灵气。”刘磊说。

60多年前,10万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凿出红旗渠,解“十年九旱”之困。半个多世纪后,林州市成功跻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红旗渠两岸的生态蝶变,正演绎跨越时空的绿色接力。

农家乐、民宿依水而建,今日庙荒村换新颜。 安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青年洞观景台上,安阳市生态环境局林州分局生态科负责人唐勇望着对面山坡感慨万千。20世纪70年代,为保渠道通水,红旗渠沿线曾大规模砍伐植被,致使山体裸露。1982年的一场暴雨冲毁渠道,让林州人醒悟:“没有绿水青山,哪有生命之渠?”

一场持续40余年的生态修复战就此展开。结合实际,当地以“渠岸造林、陡坡退耕、封禁管护”模式,在太行石缝栽下侧柏、黄栌等乡土树种,让绿色在渠畔扎根。

如今,红旗渠沿线森林覆盖率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2%升至78%。

依托红旗渠精神和太行山水,林州市构建“交通串联、景村联动、民宿赋能”全域旅游体系,精心打造“一渠百景”旅游带。夜幕降临,渠畔的《太行红日》实景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沉浸式感受修渠岁月。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让特色农业结出金果实,也让乡村民宿焕发新生机。姚村镇靠生态种植的“红旗渠仙桃”远销全国;石板岩镇南湾村通过清洁行动,使传统村落变为网红打卡地;庙荒村依托红旗渠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开办农家乐,村民实现家门口致富。

今年上半年,依托红旗渠文旅资源,林州全域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破30亿元,带动5万余人端上生态饭碗。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创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景区门票收入的10%投入生态管护。同时推行“河长制”“林长制”,让渠水山林各有守护者。

林州以实践印证:绿水青山既是自然馈赠,更是经济命脉与幸福根基。如今渠水润沃野,太行引宾朋,“渠清水绿、业兴民富”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一片茶叶 光山

茶旅融合 青山生金

2017年光山县赛山悟道刚开垦出的茶园基地。 叶继斌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喜雨过后,光山县凉亭乡报安村赛山玉莲生态茶园基地水汽氤氲。看着机采过夏茶的茶山上,一垄垄茶树又冒出了新芽,河南赛山悟道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山悟道”)董事长匡祯超满面笑容。

“过去的荒山坡,如今变成了‘绿色银行’。”8月12日,站在茶园高处,看着满眼青绿的茶园,匡祯超乐呵呵地说。这位16岁就外出卖茶的茶乡汉子,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把5000多亩荒山变成了标准化生态茶园。

赛山悟道的成功实践,是光山茶产业快速发展的例证,更是老区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缩影。

茶树是保持水土的生态卫士。光山多浅山丘陵,种茶历史悠久,属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茶圣陆羽《茶经》曰:“淮南(茶),以光州上。”

赛山悟道已建成的集中连片标准化茶园基地。 徐大迟 摄

近年来,光山县坚定走好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了一批千亩以上集中连片标准化生态茶园,推广有机肥替代技术,实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让荒山披绿装,让青山生金银,建起一座座“绿色银行”。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超25万亩,成为著名的“中国名茶之乡”。

“采完夏茶生产的10多万斤干茶和即将开采的秋茶,全部被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订单收购。”匡祯超自豪地说,能被该公司选定为原料供应基地,关键在于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企业严苛的生产标准。

光山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詹强国介绍,中心与信阳农林学院合作建立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长期为茶农、茶企提供茶园管理、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科技让茶园焕发生机,茶芽萌发旺盛,茶叶生产也从单纯炒制春茶,发展到春、夏、秋三季连续生产。如今,满载光山绿茶的专列,香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茶产业引发了绿色蝶变。”光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徐刚表示,融合茶庄园、茶空间建设,光山走好“茶旅”融合之路,让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以茶为媒”的深度融合,不仅让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景实现“生态变现”,更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一头小牛 泌阳

循环产业 释放红利

旧牛舍。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通讯员 苗银

8月8日,走进位于泌阳县双庙街乡的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都食品”)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宽敞明亮的牛舍内,一头头毛色发亮、膘肥体壮的夏南牛正在大口享受美食。牛场一角,一垛垛草料码放整齐,恒都食品项目部经理赵静告诉记者,牛在食槽里吃的食物,就是经过处理的全株青贮玉米以及小麦、花生秸秆等。

“对于养牛产业来说,饲料成本是大头。泌阳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恒都食品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草畜结合模式,实现了降本增效。”赵静说,公司自建和带动全株青贮玉米、牧草种植基地8000亩,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以订单的方式收储、加工、运输农作物秸秆,发展草业,为夏南牛供应口粮。

饲料问题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又摆在面前。恒都食品进一步对牛粪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制成有机肥,年利用牛粪加工有机肥10万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

小麦秸秆和青贮玉米提供基础饲料,麦麸和玉米提供精细饲料,牛粪又是优质的绿色肥料。恒都食品践行的“草—牛—粪—田”生态模式串起了一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在泌阳,这条牛产业的“金链子”还在不断被复制。

“按照生态养牛模式,俺家养了200多头夏南牛,刨除成本,今年光卖牛犊就赚了30多万元。”泌阳县郭集镇杨树岗村养牛大户周顶话语间满是喜悦。

新的标准化牛舍。 受访者供图

尝到甜头的养殖企业和大户们纷纷践行“粮—草—牛—粪—肥—田—有机农产品”模式,一头牛不仅“牵”出了一条绿色产业链,也“牵”出了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肉牛饲养方面,泌阳夏南牛年秸秆消耗量超200万吨,吸引了众多饲料生产商和供应商聚集;在粪污处理上,该县通过建设有机肥厂,每年产出30万吨有机肥,实现了牛粪还田的生态循环;在精深加工领域,夏南牛产业链条完善,不仅对牛肉进行深加工,还引入了牛血、牛骨、牛皮等牛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使夏南牛的全身都得到充分利用。如今,泌阳已形成从育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全县肉牛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实现年产值183亿元。

让生态包袱不断释放出绿色红利,泌阳的探索不止如此。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除了践行夏南牛种养结合模式外,还打造出矿山修复和果树富民、泌水河综合治理等“两山”转化典型样板。2022年,被命名表彰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泌阳将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文化,持续走好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的‘两山’实践创新之路。”泌阳县委书记朱东升说。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