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文学创作各有其道

文学创作各有其道

文/翟永立

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播后,马伯庸11天写就全书、日均码字7000的创作经历,成了文坛热议的谈资。这份惊人的效率背后,是笔耕不辍的勤奋,也让不少写作者望尘莫及。

创作这件事,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尺。有人如马伯庸,能如江河奔涌般一次性输出数千字,在宏大的叙事里铺展趣味与深意;也有人偏爱在方寸之间做文章,像精心雕琢玉器般打磨文字,用2000字内的篇幅,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勾勒人物、传递韵味。前者是奔涌的长河,后者是精致的溪流,本无高低之分。

文字的生命力,从来不取决于篇幅长短。冗长的堆砌若失了趣味,再有名气的作者也留不住读者;简短的勾勒若藏着巧思,寥寥数笔便能让人物立在纸上。喜欢用精练文字塑造形象,恰恰是对创作节奏的精准把握——知道自己的笔适合在哪个维度发力,便是创作路上的清醒。

承认差异,并非妥协,而是找准坐标。做不了“马伯庸式”的高产创作者,却能在自己的轨道上深耕细作。重要的是在认清自我后,依然保持对创作的热忱。

勤奋从来没有单一的模样。马伯庸的日均7000字是勤奋,在2000字的篇幅里反复推敲字句,让每个字符都带着温度与力量,同样是勤奋。多写多练的真谛,不在于复制他人的节奏,而在于找到自己的频率,在适合自己的创作土壤里持续耕耘。

创作的路上,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有人以量取胜,在持续输出中锤炼叙事;有人以质见长,在字斟句酌中打磨精品。无论选择哪条路,保持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做好自己,便是最好的修行。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