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麟阁:法文版《红楼梦》最早的译者
记者 李贺建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是您知道是谁把这部名著传到欧洲的吗?他叫郭麟阁,是第一位将《红楼梦》翻译成外文传至欧洲的中国作家。您知道郭麟阁是哪里人吗?他是咱驻马店市西平县人。
驻马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1904年12月15日,郭麟阁出生于西平县农村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他幼年时聪敏好学。辛亥革命后,郭麟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舞阳蚕桑学校。后不顾有封建保守思想的父亲的反对,毅然放弃继承家产,仅带着简单的行李,远走他乡求学,于1919年考入开封欧美预备学校法文班,时年15岁。15岁的郭麟阁在选择人生道路上, 独立自主,追求光明和进步,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
当时,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并举行 游行示威,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和政府当局的 卖国罪行。在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潮推动下,郭麟阁也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游行和抵制日货运动,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教育。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郭麟阁更加坚定了为振兴祖国而出国留学的志向。
1923年,开封欧美预备学校改建成河南大学,该校法语班学生被送到上海震旦大学继续学习。一年后,郭麟阁考入北平西山大学(中法大学的前身),来到文化古都北京。
1928年,郭麟阁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毕业,考试成绩列全校第一名,由校方出资派送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深造。至此,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这一年秋天,他离开祖国,乘货轮漂洋过海,来到欧洲大陆。
从1928年至1935年这7年的时间里,郭麟阁辗转于法国里昂、马赛、巴黎等地,过着艰苦的官费留学生活。学校提供的经费少得可怜,难以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他节衣缩食,经常忍饥挨饿。但他依靠坚定的信念,以顽强的毅力刻苦用功读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里昂大学,郭麟阁接受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卡哀·古昂教授的指导。他还跟随法国著名小说家维卡尔学习写作,整整学习了3年,使自己的应用法文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博得老师的赞许。在维卡尔的指导下,郭麟阁开始翻译唐诗、宋词,并在报刊上发表。
1932年,郭麟阁大胆翻译了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的前50回。它们陆续在报刊上登载后,在法国文坛甚至整个欧洲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法文将这部伟大的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欧洲人惊叹不已,他们称曹雪芹是“中国的巴尔扎克”。中国古典文学引起了法国人广泛、浓厚的兴趣。
继翻译《红楼梦》后,经过充分准备,在导师的指导下,郭麟阁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博士论文的写作:用法文撰写《红楼梦研究》。在这篇论文里,他利用国内胡适等人研究考证的成果,大胆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和理论,特别是采用了法国圣佩夫、泰纳、朗松等人确立的艺术哲学理论和历史科学的文艺批评方法,对《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的特征以及《红楼梦》的文学特色、艺术成就展开了充分的论述和分析。尤其是他在文中强调《红楼梦》从一个家庭的崩溃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极为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郭麟阁曾任辅仁大学讲师,北平师范学院教授,中法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系和文史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法语教研室主任、民革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法语教学研究会顾问、《法国研究杂志》顾问、北京市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郭麟阁从事教育工作达半个世纪之久,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他一贯热心执教,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成绩斐然。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
郭麟阁的学生柳鸣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郭麟阁)写得一手典雅的法文,他用法文写过一本《法国文学简史》,可惜时运不济,迟迟未能出版,出版后又影响不大。他善于把中国的成语译成法文,北大西语系的《汉法成语词典》就是在他的主持下编写的。他在课堂上还有一绝,就是能随口背诵法国古典主义名剧中大段大段的韵文篇章,其记忆力与学识功底让我叹服。”
精彩推荐
- 鸡鸣岁月长
- 平台企业“开”进车圈,新能源汽车产业迎哪些
- 新蔡:高粱红满天 机械收割忙
- 市供销合作社全力护航秋粮归仓
- 外卖平台和经营者监管新规拟出 让外卖吃得更
- 开放提速动能更足! “十四五”时期河南大门
- 12月1日起 社会治理与粮食安全添法治“护身符
- 金玉锋公司敞开收粮解民忧
- 辛店乡多举措保障秋粮颗粒归仓
- 驻马店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 我国将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
- 我国首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在海南启
- 用生命托举起辖区的幸福安宁
- 驻马店海关优化通关服务 护航“三秋”生产
- 核心CPI重回1%,9月物价数据透出哪些信号?
- “抢”字当头保秋粮
- 中原银行驻马店分行双智慧校园项目落地
- 河南:国资国企家底更厚发展更优
- 多地落实政策 一次性创业补贴谁能领怎么领
- 绽放在天中大地的民族团结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