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尚珍:与党同行的忠诚挚友
许尚珍:与党同行的忠诚挚友
本报记者 张 锟 本报见习记者 侯岱君
从地主家庭走出的进步青年,到投身实业救国的理想者;从暗中资助革命的开明士绅,到与党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许尚珍的一生,始终与豫南解放事业紧密相连。这位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者,用赤诚与奉献,在豫南大地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篇章。
1896年1月,许尚珍出生于正阳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入乡村私塾读书,后考入汝南园艺中学、开封农业专科学校。受新文化运动熏陶,他逐步接受进步思想,立志以所学知识振兴农业、走实业救国之路。1926年毕业后,他毅然返乡投身种植业。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北伐军进军河南,许尚珍首次接触共产党后,坚定支持革命。1928年秋,中共正阳县委为开展武装斗争筹枪,他当即把私人手枪赠予他的外甥、共产党员李卓英,助力诸葛寺区建起游击小组。1930年白狗庙暴动、1931年分粮斗争中,他先后献枪7支。特别是我党组织白狗庙暴动时,他联合郑立钊、余旭轩等进步人士拿出100多支枪,支持党组织筹建农民游击队,推动信北区委发展农会会员1000多人,建立了百余人枪的农民游击队。
1931年白色恐怖笼罩豫南,许尚珍临危受命,出任正阳县政府建设科科长,隐蔽开展党的工作。在他的帮助和掩护下,党组织在何李店、小李庄等地发展党员数十人,建立区委和多个党支部,其堂兄弟及家中雇工也在他的影响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0月,中共正阳工委发动抗日救亡运动,许尚珍迅速响应。他联合郑立钊、张明斋等开明士绅,说服国民党正阳县县长,推动成立“正阳县抗日救亡服务团”,该团不仅广泛宣传抗日,还为党培养发展数十名青年党员。
1938年,许尚珍接受党的抗日主张,以合法身份,通过各种渠道为我党购买枪支弹药,在老家大许庄开办土造枪厂。同年3月,他联合其他进步人士,将私人武装与各地枪支、人员整合,在确山杨店成立正阳抗日自卫队,公开进行抗日游击活动,还协助组织联庄会,仅寒冻联庄会就覆盖30多个村庄,拥有四五百支枪。
1939年,他助力我党干部李卓英出任正阳县梁庙乡联保主任,整合5个联保的枪支,组建500多人枪的抗日自卫大队,这是正阳西南第一支公开的抗日武装力量。
1939年冬竹沟惨案后,许尚珍利用在国民党县政府任职的特殊身份和许家大院,为党组织提供隐蔽场所。1940年起,中共汝南地委书记王景瑞、河南省委负责人张旺午等干部,常以“宾客”名义在许家开展工作,许家成为我党从淮北通向淮南的接待站。1941年,他协助党组织选定肖店为渡淮地点,掩护汝南地委机关成功转移。同年春,王景瑞等人被土顽扣留,他与李卓英向正阳县长交涉,促成众人安全获释。此外,他还联合阎周生、张明斋等,在淮河两岸建立秘密交通网,负责传递党报文件、搜集敌伪情报,为淮河南北党组织的联络筑起“安全通道”。
1944年春,日寇发动河南战役,正阳、汝南、确山等县沦陷。危急时刻,许尚珍不顾个人安危,两次赴淮南联络中共党组织,请求新四军派部队挺进淮北。7月,新四军五师河南游击兵团先遣队抵达后,他介绍当地情况、动员群众支援,为部队扎根淮北打下基础;8月,他配合游击兵团发动胡冲店战斗,安排人员观察敌情,还成功说服国民党胡冲店乡长乔钦一起义,助力部队全歼守敌。战后,他带领1000多人的地方武装公开抗日,参与建立汝(南)正(阳)确(山)县委和行政委员会,并担任汝正确县总队正阳第五大队大队长。后因身体日渐衰弱,他主动辞去军职,转任汝正确抗日民主政府参议会副主席,继续协助我党工作。
1946年6月中原突围时,许尚珍不顾病痛,携家人随军撤退,老家财物遭国民党抢掠。行军途中,他病情加重、行动艰难,后因实在无法支撑,经组织批准,持假身份证隐蔽在民间,辗转多地后才在1946年冬回到正阳。1947年刘邓大军过境,他拖着病体奔走,协助我党宣传革命主张、为地方工作出谋划策。
1949年3月,正阳解放,他出任县农场场长,实现了青年时期实业救国的夙愿。1950年,他以民主人士代表身份任县土改委员会副主席,继续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同年冬,这位为革命奋斗一生的老人病逝,享年54岁。
从大革命到全国解放,许尚珍始终向往革命、矢志不渝,在艰难时期与党和衷共济,为人民解放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事迹至今仍在豫南大地上被人们传颂。
精彩推荐
- 柴坤:用情书写医者仁心
- 许尚珍:与党同行的忠诚挚友
- 千里护送助返乡 暖心陪伴显真情
- 活力天中焕新求变
- “双节”购票遇“秒候补”不用愁!高铁驻马店
- 暂停服务!驻马店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布最新公告
- 让幸福养老触手可及
- 六旬盲人献爱心 困难夫妻受感动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 红薯变身“金疙瘩” 托起村民致富梦
-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 系统干部培训班开班
- 我市全力备战“三秋”生产
- 确山县项目建设加速度 汇聚发展新动能
- 战旗漫卷壮山河 薪火相传励后人
- 汝南英魂赖鹏:铁血丹心照豫南
- 我市收听收看全省“三秋”生产 暨秸秆禁烧工
- 遗产继承起纠纷 暖心调解挽亲情
- 从血脉相承中激扬奋进力量
- 箱包产业托起村民致富梦
- 弘扬好人精神 传递向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