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郝佩思:从贫民之子到铁血军人

郝佩思:从贫民之子到铁血军人

本报记者 徐佳瑞 通讯员 张贤锋

1918年,郝佩思出生于河北省魏县六石丁村一个贫农家庭。郝佩思兄妹四人,因家境贫寒,从未有上学机会。8岁起,他便跟随父亲推独轮车给商家拉货,风里来雨里去,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一个寒冬的傍晚,郝佩思与父亲从魏县县城拉货返回,连人带车翻倒在路边水沟。浑身湿透的父子俩穿着单薄的湿衣,冻得瑟瑟发抖,却因货物被浸湿遭到货主的辱骂与拒付工钱。年幼的郝佩思看着父亲受辱,攥紧拳头立下誓言:“将来一定要给父亲出这口怨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郝佩思目睹了同胞的苦难、家园的残破,心中燃起对日寇的刻骨仇恨。他暗暗发誓:“若能当上八路军,手中有枪,定与强盗血战到底,把他们赶出中国!”民族危亡之际,个人的苦难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少年郝佩思的心中,已然种下了革命的火种。

1941年5月,为实现抗日救国的梦想,郝佩思毅然报名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活跃于魏县一带,多次袭扰日军小股部队,缴获枪支弹药。不久后,游击队被改编为八路军“老十团”,成为正规军的一员,郝佩思的战斗热情愈发高涨。

同年8月,魏县西部山坡上的日军碉堡成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根据地的障碍。郝佩思奉命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拔掉这一据点。深夜,他率队员悄悄靠近碉堡,趁哨兵不备将其制服。冲入碉堡时,山坡上的10多名日军反扑而来。郝佩思沉着指挥,依托有利地形与敌人激战1个多小时,最终击溃日军,炸毁碉堡,俘虏两名日军。首战告捷,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坚定了他“敢打敢拼、能打胜仗”的信念。

1942年3月,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展开大规模“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郝佩思带领地方游击队执行拆毁沙格达公路、切断日军补给线的任务时,遭到数百名日军包围。机枪子弹如雨点般扫射,他指挥战友依托山坡地形奋勇反击,一人打死数名日军,自己却身负重伤,子弹用尽后昏迷被俘。

被俘后,日军对郝佩思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痛斥侵略者的暴行。日军无奈,将他押往长春一座煤矿做苦工。在暗无天日的煤矿中,他并未放弃抗争的信念。3个月后,他与同伴趁夜搭人梯翻越高墙,逃入深山老林,靠采山果维持生命。这段虎口逃生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活着就要继续战斗的意义。

1945年8月,身体逐渐恢复的郝佩思,在茂林佳木图一带发动贫苦农民,组织20多人,用大刀、长矛袭击日伪镇公所,缴获枪支弹药,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同年10月,他带领游击队回归东北民主联军十团,郝佩思升任排长,正式开启了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征战历程。

在东北战场,郝佩思作战勇敢、屡立奇功:1947年3月茂林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掩护部队前进,打死打伤敌军数十名,缴获机关炮一门,俘敌十余名,荣立一等功;同年8月大虎山战斗,他扛着机枪冲锋,同时抢救伤员,再立一等功;1948年2月第二次四平战役,排长阵亡后他代理指挥,率战士冲锋在前,出色完成任务,三立一等功;锦州战役中,他扛着重机枪发动冲锋,与敌人顽强拼搏,四立一等功。从东北民主联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四军,郝佩思的军功章上,镌刻着“铁血军人”的忠诚与无畏。他常说:“身上的伤疤是敌人的‘纪念品’,每一道伤疤都提醒我牺牲的战友与革命的不易。”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广西剿匪的郝佩思接到命令后,义无反顾奔赴朝鲜战场。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他带领战士埋伏阵地;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全排冲锋陷阵,浴血杀敌。3年间,他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多次立功受奖,将革命精神延续到异国他乡的战场上。

1956年5月,郝佩思转业到河南平舆工作,先后任县土产公司经理、商业局总工会主席。他将战场上的严谨作风带到工作中,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从不占公家便宜,更不徇私情。对子女,他定下家规:“不准以干部子女自居”,六个子女在他的教育下均成为国家有用之才。1985年6月离休后,他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用余热温暖社会。

2008年7月,郝佩思因病逝世,享年90岁。这位饱经战火的老兵,用一生践行“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奉献精神,留下朱德奖章、解放勋章等荣誉,更留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财富——少年抗不公、青年担国难、中年忠革命、晚年献余热。

纪念抗战胜利之际回望其事迹,既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传承他“爱国、勇敢、忠诚、奉献”的精神。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他的奋斗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精神将持续激励我们珍惜和平,为民族复兴奋勇前行。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