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中的杨柳
春天来了!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惹得杨柳春心荡漾,光秃秃的枝条上,吐出了一个又一个嫩绿鹅黄的新芽,张开了一张又一张灿烂如花的笑靥。苗条的身姿随风飘荡,蹁跹的舞步轻盈柔美,真可谓春风得意杨柳青。
杨柳本不姓杨,相传隋炀帝时期,开凿京杭大运河,人们建议在运河的两岸种植柳树,隋炀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亲自栽种了柳树,并且写了御书,赐柳树以帝王姓——“杨”,从此柳树就姓杨了,人们把柳树称作杨柳。古老的传说,不胫而走,杨柳正儿八经名扬天下。
杨柳,因为它的妖娆、婀娜让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杜甫诗:“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贺知章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诗:“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白居易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明代女诗人陆娟更动情:“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中国是柳的故乡,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描述。在古人看来,最先感知春天气息的要属那河岸堤畔的杨柳了。为此,南朝梁元帝萧绎作了:“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诗中道出了杨柳知春的自然属性。正因为柳是美好的,从古至今人们喜欢种植柳树。传说,西汉时就有人将中原柳带到河西走廊去栽植。晋代名士陶侃善于植柳,其后人陶潜(陶渊明)也爱柳,特地在自己的屋前种上了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
据《本草纲目》记载:“柳,即今水杨柳也。柳与水杨全不相似。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柳叶狭长而青绿,枝条长软。”李时珍说:“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北方人不言杨言柳,古今诗词所咏杨柳就指今天的杨柳。
柳求人甚少,予人甚多。它喜潮湿,适应力和生命力比较强,只截取树枝,一经扦插,就能成活、生长,蓊蓊郁郁,翠绿成荫。“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就证明了柳树的再生能力非常强。无论是塘池河岸,或是坡地丘陵,都是它生长的好地方。
古人喜欢柳树,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始,柳树便作为离情别意的代表,被人们演绎了一次又一次。柳色如烟,柳条绵长,象征着人世间缱绻柔情,代表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多少文人用自己的笔尖将柳树描绘。古人的墨迹依旧淡淡清香。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柳树或许又有了几分不同的感觉。
其实,柳树在千年岁月沧桑中,也曾演绎过各种不同的柳文化。比如,插柳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古代清明节当天,家家门口都有插柳条的习惯。人们不仅会在自家门前插上柳树枝条,而且还会将柳条编成帽圈的形状戴在头上。然后,相约三五好友,到野外去踏青游春,尽情地玩耍,给人以青春的激情和活力。“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据说,在春日里戴上柳树编织成的帽子,有让自己永葆青春的含义。如今,戴柳的习俗似乎不再延续下去了,可是插柳的习俗在很多地方还都有。每逢清明节这天早晨,人们便会在自家门前插上几枝柳条。另外,在植树时节,人们往往会从柳树上挑选一些粗壮笔直的枝杈随便扦插在坑塘、沟渠、河岸边,很容易成活。
俗语说得好:“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沿河看柳,柳树不言。但它的精神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你看,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的寒冬,柳都默默无闻地坚守自己的岗位,无怨无悔。它不事张扬,长得愈高,头垂得愈低。
有人说杨柳象征人的谦恭美德,也有人把它喻为美女。所以,女子的腰身常常被人称作为“柳腰”。有人赞之曰:“柳腰莲脸本忘情。”柳叶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细细长长,就好像是女子的眉毛一般,所以人们才会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柳眉桃脸上胜春”这样的句子来形容女子细长的眉毛。最令人怜爱的,还是初生柳叶那好似睡眼刚刚展开的朦胧样子。李商隐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就是用“柳眼”来比喻少女如秋水横波般迷人的眼神。长的叶子都交错着排在软软的枝条上,那长长的枝条像披着漂亮长发的美少女。有的枝条已垂到了水面上,像在盼望着用河水梳洗它那长长的秀发。
我爱春天,更爱春天的杨柳!
精彩推荐
- 郑春红:扎根基层办实事 履职尽责为人民
- 驻马店:强化监督 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阀”
- 泌阳县:凝心聚力抗旱情全力以赴保秋粮
- 和兴镇多举措协调水资源
- “出彩确山人”楷模发布厅暨全国道德模范先进
- 泌水街道线上线下联动 反诈宣传深入人心
- 关于禁止在宿鸭湖水库水域从事涉水活动的通告
- 驻马店市发布8月份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分
- 8月1日起 河南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 占GDP比重再增加 “三新”经济增速说明什么?
- 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下半年九方面工作
- 驻马店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 新华解码丨保障超龄劳动者权益!我国拟出台新
- 上半年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同比增99.3%
- 市第十小学分校正式开工建设
- 平舆县:全域总动员 抗旱保秋粮
- 市天中公证处破解涉外不动产继承困局
- 国网驻马店供电公司党员先锋在一线 抗旱保秋
- 摇夏的蒲扇
- 土店村不“土”饺子宴劲吹文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