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华阴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 刘军民

华阴老腔是明末清初的一种板腔体戏曲,属于皮影戏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央视猴年春晚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将极具原生态特色的华阴老腔与现时流行的摇滚乐融合在一起,使观众同时看到了戏曲与摇滚的融合。民间老艺人和时尚摇滚女歌手的合作,给万家团圆的日子注入了力量、激情以及声响上的震撼,成为春晚最棒的一个节目,也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春晚的播出,使人们对华阴老腔有了新的认识。华阴老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五彩缤纷的情况下,华阴老腔何以能引起普遍的关注,甚至连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也当作考题来考,老腔何以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呢?

首先,华阴老腔演出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台上几个演员演唱高喊一腔,就让人荡气回肠。有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其他人帮腔。主唱怀抱月琴,边弹边唱,还要打板打锣和敲鼓。其他人分别负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和木块击板等。近十种乐器由几个人承担,每个人身边都是几件,放下这个便拿起那个,搭档配合自然默契。这些古老原始的乐器能演奏出铿锵而悠远的旋律,有力地烘托着老腔的唱腔。演员全是来自乡村的演出小团队或班社,是他们的衣着装束和眉眼间的气色让人看到农民的淳朴。无论登台演唱的是哪一段,都唱出一种有别于专业演员太过圆润的另一番韵味儿。听者当即联想到,曾经在山坡上、河滩里乃至马车过后的村路上,听过的这种腔那种腔的余韵。

其次,原汁原味,来自于黄土高原的原生态。华阴老腔最重要也最可贵的,是民间艺人在表演上不加任何修饰的“砸板凳、挂烟袋”。那种带有农业文明的传统风格,原汁原味地传达给我们“精气神”。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是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人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人欢马叫的声音……民间竟然保存着这样好的原生态的唱腔,是真正的艺术瑰宝。

再次,老腔渗透着民间底层的呐喊。我们听到的旋律,是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吼声,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态的心灵旋律。观众是社会各种职业的人群,对华山脚下的老腔能发生共鸣,便有如此联想。慷慨激昂、雄浑奔放、苍莽苍凉,悲壮的气韵里蕴含着婉约的余韵,似乎还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生出相见恨晚的些许懊丧自责的心绪。

高手在民间,越是民间的越有生命力、越接地气。艺术来源于生活,“下里巴人”不一定低于“阳春白雪”。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远不止这几条,不管再说多少,有一点恐怕是无疑问的,那就是老腔让人震撼说明根植于本土的、诞生于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宝藏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艺术空间。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