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正月十五闹元宵

章中林

     元宵节是新年的重要一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好呢?恐怕除一个“闹”字,没有词语能表达那火烈奔放的节日氛围吧。

闹花灯是家乡的一种习俗。做盏花灯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高挂树梢,让它和自己的美好祝愿一起点亮。“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敲锣鼓、放花炮、扎花灯、闹元宵。”这时候,最快乐的是孩子们。他们三五成群满村叫跑,连空气都被他们搅得咯吱吱笑。

舞龙灯、观花灯是闹元宵最精彩的部分。黄梅戏《夫妻观灯》就是对它最好的注脚。这个小戏语言活泼俏皮,节奏欢乐明快,传神生动地表达了小夫妻元宵夜观灯的幸福和喜悦。过去,家乡每年都舞龙灯、舞狮灯,尤以舞龙灯最为热闹。

鞭炮响起来,龙灯还没有来,村前的空地上早就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蹒跚学步的孩子,先出场的是两组提着的灯:鱼灯、云灯、鸡灯、猴灯……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提灯的都是孩子,他们穿着红衣红裤。接着出场的是划旱船。一个小媳妇坐在船里,穿着绣花的红袄,鬓插鲜花,脸涂红胭脂,说话脆生生的,一副娇滴滴的模样。一个汉子扎着红头巾,穿着黑绸翻红领的衣服。他在船上划着桨和船里的小媳妇插科打诨,打情骂俏,惹来一阵阵哄堂大笑。我总疑心,这是个两情相悦的舞台。不然,国旗叔和榴花婶表演了两年怎么就成了一家子呢。

舞龙灯是压轴的大戏,一上场,它就绕场一周,以示雄视天下。突然一声断喝,地动山摇,舞龙的汉子兴奋起来。看,龙灯活起来了,它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翘首、时而沉思、时而徘徊、时而疾驰……你能想到的龙的姿态,它都能穷形尽相地表演给你看。龙灯最高潮的部分是攀高拿喜钱,龙灯结束是要打赏喜钱的。为了营造气氛,考验舞龙灯人的胆识,有些人家故意将喜钱挂在高高的树尖上,下面叠上三四层八仙桌。你再看,龙灯绕桌子游了两圈,龙头啪的一声上了八仙凳,再一个纵身上了第一张桌子,龙身也跃上来了。底层相对容易些,到第三第四层,人转身都有些困难,但对于熟谙此道的舞龙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我就曾亲眼看到一个龙灯五六分钟登上了八仙桌的顶端,叠个罗汉就拿到了喜钱。下八仙桌比拿喜钱要困难得多,这要求你必须要有灵巧的身手,机敏的反应。因为大家是来看你表演的,你还不能只看脚下而不表演啊。我看到最精彩的一次龙灯下马,那龙盘旋着绕八仙桌游下来,那么轻灵飘逸,看得大家都拍手叫好。

吃元宵、放烟火也是闹元宵的一道风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做元宵、吃元宵。这闹里是不是有一种家庭的温馨和谐的美满呢?那烟火更是家家户户都要上演的节目。一家一家较着劲放,似乎想比一比谁更绚烂,谁更耀眼一样。你再看那天空,就像阳光下的水面,光耀夺目;就像大海里的鱼群,灵动活泼。老老小小都挤在屋檐下,院子里望着、说着、笑着、闹着,把轻松和得意写在脸上。

新春到、新春到,家家户户来把元宵闹。正月十五,我们走在乡间看到的是火树银花,听到的是欢声笑语。沉浸在这洋溢欢快热烈的世界,眼里心里都是热气腾腾的景象,又岂止是一个“闹”字就能了的!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