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范张鸡黍

 

       “范张鸡黍”的故事发生在东汉和帝时,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汝南县金铺镇。金铺镇境内有许多相关遗址。如金铺镇十字街北路东有鸡黍台,路西向北100有二贤祠,再向北500,古开龚路西有信义桥,从信义桥向西北1公里有信义冢,信义冢东南100处有白马冢。

汝南人张劭,字元伯;范式,山东金乡人,字巨卿。两人同为太学生,友谊笃厚,亲如兄弟。两人返乡时相约,范式两年后到张劭家拜见张母。约定的日期到了,张劭让母亲准备饭菜,张母说:“两年过去了,金乡离我们千里之遥,哪能真来!”张劭却说范式很守信义,一定能到。张母就杀鸡炊黍(即小米饭)。小米饭还没煮熟,范式已经到了,两人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后来张劭重病缠身,不治而亡。远在千里之外已做了郡功曹的范式做了个奇怪的梦,梦到张劭戴着黑色的帽子,拖拉着鞋,哭着对他说:“巨卿,我已死,就要下葬永归黄泉。即使你不忘我,还怎能再相见?”范式恍然梦醒,悲痛不止。就向太守请假,前往汝南探望。张劭的灵柩抬到墓地,再也不能挪动。母亲伤心地问道:“元伯,你还期待谁吗?”话没说完,就见远处素车白马,哭嚎而来。张劭母亲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范式到后,向灵柩叩拜,含泪说:“上路吧元伯!生死异路,从此永别了!”范式执绋而引,棺木才得以下葬。

范式执意要为张劭守墓百日。范式守墓,日夜啼哭,茶饭不进,只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当哭到第七天的时候,嘴唇干裂、声音嘶哑、双目红肿、眼中滴血,竟哭死了。一个京畿功曹,千里吊唁朋友痛哭而死震惊了世人。地方官府忙奏明京畿太守。太守奏明朝廷,朝廷立即派人到汝南郡办理范式丧事。人们感于范张友谊笃诚,生不愿别、死不能离,把范式葬于张劭东侧。人们称两墓为“信义冢”。范式所骑白马也为主人伤痛而死,葬于“信义冢”东侧,人称“白马冢”。后人建祠祭祀两人,称“二贤祠”

张元伯、范巨卿友谊笃诚,重义守信的故事,一千多年来流传不衰。《搜神记》《后汉书》《汝宁府志》等均有对“范张鸡黍”故事的记载。现存的元曲《死生交范张鸡黍》,是元代戏曲家宫天挺根据《搜神记》和《后汉书》所作。《汝宁府志》中还记载了金镇、李根茂、王元梅、张御采等历代太守、知县等颂扬范式和张劭的诗词。其中王元梅在《汝南怀古》中写道:“生死交情乃见真,订期鸡黍远相亲。最怜白马山阳客,执绋坟头哭故人。”

“范张鸡黍”这个关于信义和友情的故事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反映了人们对诚信的推崇、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真挚友情的期盼。对“范张鸡黍”故事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范张鸡黍”的故事遗址损毁严重。二贤祠毁于文革时期,信义桥由于汝河改道已不复存在,鸡黍台遗址现已建造民房。仅存的信义冢、白马冢也因群众取土即将夷为平地。“范张鸡黍”遗址都处于濒危和消亡状态,亟待恢复和修整。熟悉这个故事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关于这个故事的资料急需挖掘保护。

近年来,汝南县委、县政府对抢救、保护“范张鸡黍”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重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和保护方案,并逐步对鸡黍台、二贤祠、信义冢、信义桥等遗址进行修复保护。

20083月,“范张鸡黍”传说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佳瑞  辑自市政协文史委《天中记忆·文化卷》)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