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彭雪枫挥师东征

彭雪枫挥师东征

本报记者 张 锟

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沦陷,豫东地区成为日寇进攻武汉的重要通道。为牵制日军兵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中共中央决定派精锐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此危急关头,彭雪枫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敌后,点燃了中原抗战的熊熊烈火。

豫东作为苏、鲁两省的门户,是东进苏北、西进中原的前沿阵地。坚持与控制豫东,对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域的相互支援与配合,以及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8年6月20日,中共河南省委作出《关于豫东南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紧准备和发动豫东南的游击战争,是豫东南特委目前迫不及待的任务,将来游击战争的中心可以布置在商城、经扶。6月下旬,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负责人叶剑英指示竹沟八团队留守处“迅速发展武装,准备年底深入敌后”,并配给苏式转盘机枪6挺,为武装筹备提供了物质基础。

1938年6月、7月间,张震、彭雪枫先后去武汉汇报工作。经周恩来批准,肖望东、谭友林接连由武汉派到竹沟加强力量。此后,河南省委根据毛泽东同志“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个抗日的武装部队,并使用这个部队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的指示,积极筹备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

为掌握豫东敌后实际情况,1938年8月初,彭雪枫亲赴豫东巡视。他先后抵达西华、扶沟等地,深入了解当地武装力量与群众基础。返回竹沟后,彭雪枫于8月19日向党中央、长江局汇报,“如能派出大批军事干部,在最短期间内完全可能变成我党领导的、如八路军一样的正规部队”“这是开展豫东工作的万分必要的先决条件”。

这份汇报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9月2日,周恩来、叶剑英电示河南省委:“应将工作重点移向豫东敌后,开创豫皖苏鲁抗日根据地。”并明确表示,同意彭雪枫率必要武装到豫东部署工作。9月3日,河南省委在竹沟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将军事重心移至豫东,省委机关暂留竹沟,仅留120名战斗人员应付周边环境,地方干部王国华等留守豫南,为东征部队集中了核心力量。

彭雪枫以竹沟军政教导大队毕业的第二期学员和由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及八路军总部临汾学兵队毕业生为骨干,组建起总兵力373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配备电台、苏式转盘机枪及190支长短枪,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

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踏上了东进的征程。10月8日,部队在杜岗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胜利会师,史称杜岗会师。

杜岗会师后,新四军游击支队进行了整编。全支队共1020人,拥有步枪、马枪、短枪、轻机枪等武器。10月24日,部队离开杜岗村,东渡新黄河,继续向豫东敌后挺进。

10月27日,彭雪枫率部到达淮阳东北窦楼一带,因汉奸向日寇告密,一支日本骑兵队突然向新四军游击支队发动袭击。彭雪枫率领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当日本骑兵进入我伏击圈后,指战员一齐开火,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彭雪枫又果断命令部分战士从侧面猛攻,日军瞬间乱成一团,夺路而逃。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豫东人民的抗日斗志,也让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豫东站稳了脚跟。

1939年初,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亳(县)北、永(城)西、商(邱)南地区作战。3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萧(县)宿(县)地区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会合。两支英雄部队携手并肩,相互配合,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随着新区的不断开辟,为加强地方党的领导,1939年春,中共豫皖边省委在永城书案店成立。8月,豫皖苏省委更名为豫皖苏边区委员会。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涡北新兴集,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放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对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工作作了部署。随后,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标志着豫皖苏边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9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发展到1.7万多人。至此,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成为华中抗战的重要堡垒。

1940年11月,日军出动装甲部队,气势汹汹地围攻蒙城板桥集,企图一举瓦解抗日根据地。彭雪枫率部沉着应战,充分利用地形设伏,毙伤日伪军400多人,还用机枪打下日军一架轻型轰炸机,创造了华中敌后战场步兵打下日军飞机的先例,令日军闻风丧胆。

这支英雄部队在彭雪枫的领导下,以灵活的游击战术消灭日伪有生力量,先后歼灭盘踞在太和、界首、蒙城、涡阳的日伪军2000多人,成功遏制了日伪军的疯狂进攻,巩固扩大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抗日烽火渐成燎原之势。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