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聪明误

聪明误

文/温培雅

一年一度的高考励志大剧即将上演,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资质过人、处处拔尖的聪明孩子又会演绎很多的传奇故事。但是笨小孩有笨小孩的妙处,不用着急,各有各的造化,等风来、等花开的过程也很好。

近来读史,感慨颇多。先说一个聪明人中的聪明人、学霸中的学霸——苏东坡。这个酷爱用典和押韵表演,喜欢用又偏又准的典,押又险又稳的韵彰显智慧的一代文豪,一生就是一部莎士比亚戏剧,喜剧悲剧无缝衔接,前半场自带主角光环,后半场被社会反复毒打。后来,饱经沧桑的苏东坡在《洗儿戏作》诗中戏谑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短短28个字,似诉平生不得志——此时的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一生被表面的聪明所误。

要说早期苏东坡的发迹,其实来源于另外一个真正聪明的牛人——欧阳修。他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今副国级领导干部),官声甚好、诗文双绝,还被誉为“千古伯乐”。为什么有此称号?因为他一口气举荐了一批厉害的牛人。从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马光,到文学圈“扛把子”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全都是他举荐的。唐宋八大家一共八个人,其中北宋的6个中有5个都是他举荐的,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欧阳修对苏轼评价最出名也最经典:“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这就是“出人头地”一词的由来。这位老先生从九品小吏到二品大员,从地方县令到朝廷大员,先后历任40余个大小官职,并多次受到朝廷赐封。虽屡遭贬秩,却以出色的人品、文品、官品,历仕三朝、位备二府,善始善终成为一代贤达。史书上关于欧阳修的佳话都是识人用人的政治智慧,没有多少关于他聪明灵巧的典故,但是能够历经宦海沉浮而全身而退,这绝对是一个智者。

世人皆知苏轼,但是在他万丈光芒的背后站着一个低调内敛的苏辙。“轼”为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父亲苏老泉希望大儿子老实本分低调;“辙”就是车辙,没有什么大用,能处理好福祸之间的关系就可,对小儿子无甚要求,平安顺遂即可。结果哥哥成长为聪明佻达、直爽豪放的文豪,弟弟修成循规蹈矩、稳重深沉的高官。没有被寄予厚望的苏辙成了家族的救赎之光。哥哥入狱,他自请贬官,保住兄长性命;哥哥被贬,他力挽狂澜,接济兄长家人,用一己之力引领苏氏家族免于覆巢之灾。在官场上清明自保,在家族里力挽狂澜——他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以“让梨”留名青史的名门之后孔融、七岁挥毫写下“鹅鹅鹅”的骆宾王,这些聪明孩子的故事反复在教科书上被人传颂,但是没人关心他们的结局。先说孔子嫡传的二十世孙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因为被曹操嫉恨,55岁就被杀害,那个年代被曹操辣手摧花的名人还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聪明的基因很强大,他的孩子还是神童。孔融被捕时,女儿七岁,儿子九岁,两个孩子一直下棋,真个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左右的人问:“父亲被逮捕,你们为什么这样?”人家镇定地回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有人给他们肉汤喝的,男孩喝了,女孩拒绝后冷静地说:“今天这样的灾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放声痛哭,不再喝肉汤。有小人把这个情况给曹操汇报了,于是斩草除根的戏码上演了。等到捉拿的人来到家里,女孩安慰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两个孩子引颈就刑,神色不变。孔融聪明,教的孩子也异于常人,如果是草根阶层的韦小宝遇上这样的情况,早一溜烟跑到爪哇国了。因为他们被书上的道理绑得死死的,所以他们成于聪明也败于聪明。

骆宾王少年成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是现在的孩子学习诗词的启蒙教材,但是一篇《讨武氏檄》生生把自己送上了政治断头台。其中“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两句写得可太好了,据说武则天看到这篇把自己骂出花来的文章都很欣赏。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被杀害,《朝野佥载》说他投江而死,《新唐书》说他“亡命不知所之”,反正就是变成了失踪人口,最后结局也是凶多吉少。

历史证明,不是每一个聪明人都能顺风顺水地成长为成功人士。聪明又有明哲保身的智慧更好;笨拙也不坏,如只是天赋稍缺,勤奋来补,能抱朴守拙也好。各攻各的术,各有各的道,但是倘若脑子并不聪明、世事并不练达,那就不要做出聪明人的姿态,如“稚子抱金于闹市”,徒惹祸端而已。不管是聪明人还是笨人,如果能在年轻的时候遇上

翻译

搜索

复制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