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麦种业创新突破两大“卡脖子”难题
近年来,我省小麦品种改良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赤霉病抗性亟待改良,二是适合制作优异中国大宗面制品的优质品种不足。
近日,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的省重大科技专项“抗赤霉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专家组绩效评价验收。这标志着河南种业创新在破解黄淮麦区小麦生产两大“卡脖子”难题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将为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发挥重大科技支撑作用。
“赤霉病又被称为‘小麦癌症’,一旦麦田发生赤霉菌危害,再打药的防治效果就大打折扣。而且赤霉菌侵染小麦籽粒后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和严重疾病。”4月16日,该专项主持人、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研究员胡琳解释,受农田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省逐步发展为常发病害,已成为河南小麦产业的“心腹之患”。
另外,如果按百分制给小麦面粉所加工的食品打分,我国能得85分以上的适合面条、馒头和面包的小麦品种占比为9%、7%和7%。但在我国各类面粉制品比例中,面条、馒头分别占总量的35%和30%以上,远远高过占总量3%的面包。由此形成的巨大反差,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愿望不协调,也制约了河南制粉业的提质增效及品牌创新。
哪里有产业需求,哪里就是主攻方向。2020年,省科技厅启动该重大科技专项,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的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牵头,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经过3年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建立了适宜河南省的小麦抗赤霉病优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应用该技术体系,项目成员单位先后育成郑麦9134、豫农904、宛1204、漯麦47等13个抗(耐)赤霉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通过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抗赤霉病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超500万亩,为丰富全省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类型、消减赤霉病对我省小麦生产的危害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中,通过项目育成的高产优质绿色小麦品种郑麦9134、豫农904等,还兼具抗赤霉病和适合制作我国大宗面制品的优异特性,面条或馒头加工评分达85分以上,深受种业企业、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欢迎。
“目前,项目创新成果正加速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力促进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省科技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李锦辉评价,“更重要的是,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省小麦品种改良打通了路径,引领了未来攻关方向,对进一步巩固我省小麦育种及小麦产业优势具有重大促进意义。”(记者 尹江勇 祁思元)
精彩推荐
- 郑春红:扎根基层办实事 履职尽责为人民
- 驻马店:强化监督 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阀”
- 泌阳县:凝心聚力抗旱情全力以赴保秋粮
- “出彩确山人”楷模发布厅暨全国道德模范先进
- 和兴镇多举措协调水资源
- 泌水街道线上线下联动 反诈宣传深入人心
- 关于禁止在宿鸭湖水库水域从事涉水活动的通告
- 驻马店市发布8月份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分
- 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下半年九方面工作
- 8月1日起 河南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 占GDP比重再增加 “三新”经济增速说明什么?
- 上半年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同比增99.3%
- 新华解码丨保障超龄劳动者权益!我国拟出台新
- 驻马店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 市第十小学分校正式开工建设
- 市天中公证处破解涉外不动产继承困局
- 摇夏的蒲扇
- 土店村不“土”饺子宴劲吹文明风
- 国网驻马店供电公司党员先锋在一线 抗旱保秋
- 平舆县:全域总动员 抗旱保秋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