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

牛年话“牛”

朱晓吾

今年是农历辛丑年,俗称牛年。牛年将至,街上挂的大红灯笼、家家户户贴的年画、手机传递的新年祝福语,满目皆是牛的身影、牛的字眼和话题,牛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享有尊荣的地位。这与中国的文明史和农耕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自古以来,牛一直是人类的亲密伙伴。“家中喂养一头牛,种田犁地不用愁”“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等农家谚语,都是我国封建时代农民对幸福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正因为牛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衍生出了许多人与牛之间感情交融的故事。从“牛衣夜泣”到“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牛都成了通灵之物。甚至于在牛死后,隋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动人的哭牛诗:“一朝辞钳宪,千里别黄河。时衣徒下泣,扣角讵闻歌!”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牛,曾是牧童的伙伴,牧笛声声悠扬飘逸,勾勒出一幅清淡自然的乡野生活画卷。千百年来,牛驮着牧童的快乐、牛牵引着农家的寻常岁月缓缓向前。家中有牛,农家才会富足;村里有牛,村庄才会美丽;田里有牛,田野才会充满生机;牛声哞哞,乡村才会充满生气。牵着牛,农人才会满足;看见牛,农人才会知足;牛的温顺、牛的勤劳、牛的无私,总给人以亲切的温馨感觉。有了牛的点缀,乡村的风景才成为一幅充满情趣的风俗画。有了牧童的笛声,乡村的日子才会有滋有味。牛就这样凭借自己的任劳任怨、靠着自己的脚踏实地、温和驯良、不求索取的精神走进了民谣民俗语,走进了故事传说,成为乡土文化的最有营养的一部分。  

当历史的脚步走进现代农业,机器越来越多地替代了牛与马这些自然之灵,但我们的农人依然对牛恋恋不舍,于是“铁牛”又出现了,这个庞大的、突突作响、不用喂养只知喝油的铁家伙被冠以“铁牛”,依然可以看出农人对牛的追忆。  

历代诗人,对牛总是赞颂有加,如唐人韦庄的“绿桑深处哺牛鸣”,杜甫的“一寸荒田牛得耕”,宋代梅尧臣在《耕牛》中着力描写了耕作时劳动的繁重与艰辛:“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而王安石在《和圣俞农具诗》中则把牛对众生贡献、自己却一毛不取的无私奉献精神书写的淋漓尽致:“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唐朝陆龟蒙的《放牛》诗中写道:“荒坡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清代王恕的《牧牛词》中也写道:“牛蹄彳亍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想想这是怎样的场景:一只小鸟在庞大的牛背上悠闲自在,充分显示了牛的性情温和、宽容友爱的品德。到了近代,鲁迅先生称颂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更称自己“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见对牛之喜爱之情。在尘封的典籍中,牛还与许多政治、军事事件以及名人名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家知道,在深圳有一头健壮的牛,头抵向地面,四脚用力后蹬,拉着身后一段腐朽树根,竭尽全力向前。每天都有不少从外地来深圳的游客,站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口的雕塑前,拍下一张纪念照。这尊雕塑名为孺子牛,又被称为拓荒牛、开荒牛。自1984年起,这座青铜雕塑就屹立在深圳市委大院,成为城市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一如它所象征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精神,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中。深圳城的主题雕塑“拓荒牛”形象不知激励了多少个开创精神。今天,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需要这种开创精神,更要有所创新。因为未来的经济与发展,如果没有创新、没有开拓,就必将会步人后尘,仰人鼻息,那么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耕牛越来越少,肉牛、奶牛越来越多,牛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转变的身份,却依然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31日举行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时,激励大家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奋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眼下,牛年已到,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在牛年要积极发扬“三牛”精神,积极投入到火热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向党诞辰一百周年献礼!

愿我们的祖国在2021年能够挺直腰杆,“牛”起来!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